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8月27日上午,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与江苏经济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经济学者汇聚南京。江苏经济如何现代化?还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颈?经济学者们提供了颇具见地的观点与建议,既瞩目长远,又关注当下。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结构转变是战略核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在论坛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先导和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重要基点。他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客观认识其关键问题,深入探索其实施路径。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在论坛圆桌对话中认为,经济现代化发展路径,强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以“一体两翼”为重点。“一体”是指“产业体系”,“两翼”指科技创新和经济体制。对话中,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戴翔教授指出,如何推动从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无疑是经济现代化战略的核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在主题发言中分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宏观背景。这一概念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解决好我国经济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跨越常规性长期性关口。她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
实现产业转型:催生经济现代化发展动力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既是经济现代化的现实瓶颈,也是关键动力所在。江苏要率先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首先在这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对于产业的服务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在主题发言中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服务业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目前中国服务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他认为,要使中国服务业走向现代化,还需激励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培植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业集团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微企业;积极培育三大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增长极”;加强区域间合作,走以内促外的发展之路。
夏杰长认为,相比制造业,江苏服务业相对较弱,亟待升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发展空间也更大,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便是其中潜力最大的领域。
胡国良在圆桌对话中指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核心。他建议,江苏应从四个方面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其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产业。其二,借助疫情带来的供需结构变化,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其三,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维度提升产业链能力,“强基”“强创”“强链”。其四,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13个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传统“块状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通过产业链优化,解决产业转移“对外快、对内慢”问题。
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江苏众多“新基建”企业正在迅速成长壮大。对于产业转型,企业界有着来自市场前沿的敏锐看法。常州微亿智造主要提供工厂智能制造升级改造服务。该公司合作人侯大为坦言,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已无现成经验可循,必须依靠自己摸索。侯大为说:“当前制造业存在典型的供需错配的问题。在需求侧,各类带货网红手握巨大的流量,却无法迅速将需求转化为产品,甚至无法选到合适的品类。在供给侧,中低端产品和标品过剩,高端产品、个性化定制产品、创新产品却供给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微亿智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了“超级虚拟工厂”服务,实现区域产能最大化使用,促进区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